2017年09月24日14:53

 

許多人將高房價視為分配不均、世代壓迫的縮影,卻忽略高房價可能對總體經濟危害更大,推升了家庭債務槓桿,進而導致長期經濟成長放緩,這意味著年輕一代對社會保險退休養老金系統的貢獻將縮水,以為能坐享高房價紅利的年長世代遲早也會受影響。

英國智庫Resolution Foundation調查顯示,當代英國家庭「房事」壓力是50多年前的3倍,住房成本平均佔收入18%,等於將近5分之1花費在住房上,而1960年代初期比例僅佔6%,而他們擁有自己房子的機會,只有戰後嬰兒潮時代的一半。

分析房價居高不下的危害,首先是推升家庭債務槓桿,而家庭債務規模越大,發生結構性金融危機的幾率就越高,重演類似美國次貸危機,再次引發金融海嘯,將對經濟造成長遠衝擊。普林斯頓大學與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NBER)的報告指出,家庭債務佔GDP比提高,往往是經濟成長遭壓縮的前兆。

其次,高房價恐導致鮑莫爾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亦即進步部門的生產率相對快速增長,將導致停滯部門相對成本不斷上升。

當房價高漲,大量投資湧入房市時,恐大幅阻礙整體生產力提升。

簡言之,年輕人有更多收入用來租屋或買房,拿來做其他消費的支出相對減少,也更缺乏創新創業的資金,無力幫助更具成長潛力的部門擴大產能。

多年來飛漲的房價,鼓勵了「重資產」投資文化的抬頭,出現「買什麼都不如買房子保值」的畸形觀念。

影響所及本可能投身創業的潛在企業家轉向「地產開發」,放棄更具社會意義的生產活動;民眾將房子視為養老的保障,將資金從商業投資和股權架構中變現出來;有了「只漲不跌」的房子之後,變相鼓勵提前退休的行為,導致技術勞動力的流失。

高房價給了人們可以進行穩賺不賠的保護性投資的錯覺。

 

 

從中滋生出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理,不利於帶動必須的基礎設施更新投資。

此外,高房價還鼓勵人們長途通勤,為了迴避高昂的住房成本,上班族們寧願花大量的時間成本長途通勤。

這不僅對於家庭個人的福祉百害而無一利,還會降低他們的總體生產力,危害經濟發展。Resolution Foundation的統計顯示,當代英國人儘管較過去的世代花費更高的住房成本,卻也耗費比過去更長的通勤時間。儘管高房價不全然是壞事,過去一直是創業者拿用來獲取流動資金的大額抵押品,也算是推動創業的一股力量,只是當代年輕人被高額的頭期款、分期付款牽制,高房價已不太可能激勵創業精神。

上述種種原因一旦造成長期經濟成長放緩,年輕人對社會保險退休養老金系統的貢獻也會縮水,即使是年長世代以為自己能夠坐享高房價的紅利,遲早也可能受到影響。(財經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網友回應===
網友回應說,所以高房價的國家都破產了嗎?沒,所以這篇文章是錯的。

網友進一步指出,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也許房價低不是壞事,但當鄰國的年輕人能靠房地產獲得本國年輕人數十倍以上的財富,然後傳給下一代時,本國基本完蛋。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年輕人被瞧不起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房子,而是因為房子不會增值,年輕人做到死也翻不了身,下一代還是翻不了身。

然後再來個快樂學習,全民皆蠢,下三代連靠學歷翻身的機會都沒了。另網友則認為,好文,但在房產獲利與相關的從業人員太多了,不會改變。

原文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924/12092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碧玲代書經紀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