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文/賴銘冠

居住的目的是什麼

恐慌的背後是沒有自己的房子 ?沒有錢買房子?

還是沒有房子讓我們繼續賺錢。

開頭音效淡去,一頭白髮,聲音穩健的張金鶚走向台前

第一子題揭開序幕。

你有恐慌嗎?你為什麼會恐慌?

它來自於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過大,

是面對高房價與低收入的現實所凝結而成的集體焦慮。

而另一個困境,是有些人不願意都市更新,社會上期待的落差。

 

問題一:有土斯有財所造成的價值觀的扭曲

50年來,房價的變動非常快速。

1960年台北一坪2萬,現在是80萬。

特別1987到1990年,價格更是從10萬飆升到40萬。

但所得沒有跟著大幅提升。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禮記‧大學》

 

這是台灣人民一直信奉的圭臬,驅使每個人的人生往擁有房產競逐。

更甚,這個觀念將房子與財富畫上等號。

前者加上住者有其屋的政策,使得租屋與社會住宅的選項總被嚴重忽略。

後者讓住宅成為賺錢工具而非解決居住需求。

 

問題二 五子登科該依時代修正

年輕人要買房子嗎?先問自己3個問題。

工作穩定了嗎?

你會不會因為房貸不敢換工作,從此動彈不得

婚姻穩定了嗎?

而比買房更重要的夢想實現了嗎?

這些都不會出現一個數字,卻也都是需要考慮的成本。

而傳統勝利組所追逐的五子登科,面對高房價當前也需要重新思考這樣的價值觀

 

你可以不用有妻子

但要確保有個伴侶可以相互照護

可以不用孩子

但要有赤子之心

可以不用車子

但要答應自己要去世界旅行

可以不用金子

但要有夢

可以不用買房

但你要確保你的生活要有品質

問題三:什麼是完美?誰來定義好的都市更新

都更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

而人民對於都更權益不公、居住價值不同讓都更陷入無解。

我們能不能找出好的典範?

有的。在西雅圖的都更開發案

有一個老太太堅持不拿比原本13萬的房子高出7倍的酬勞當作都更條件

開發商束手無策 原本完整腹地也只能空出一個四方,比鄰而居,彼此包容。

而老太太過世之後,竟將原本的房子遺贈給了開發商,

因為感謝他們作為絕對的多數,選擇了溫柔回應少數的聲音。

這成為了都市更新史上非常重要的典範,

它告訴大家,都市更新並非只有劍拔弩張的可能。

另一個故事是當初政府到蘭嶼視察時,

看到半穴居認為是不文明的象徵,遂在旁邊蓋了水泥房來"贈送"給當地的居民。

而居民選擇在那養豬。

 

到底都市更新該從誰出發 ?

我們又是為了誰而做更新 ?

結語:到底 我們該從哪裡出發

在這個時帶我們有兩個任務, 去商品化以及回歸本質。

去商品化是個艱鉅的工程

我們要開始將房產分成自住與商品化非自住的使用

對於非自住我們要讓持有者

增加持有成本 (房屋稅﹑地價稅)與購買成本 (減少房貸成數﹑增加利率)

而回歸本質重點是建立更多元的價值,讓小規模的建物也能存在,

拆不拆除都自由選擇,保留最原先的都市紋理。

這些都很困難,實踐才是王道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otes/tedxtain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碧玲代書經紀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