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時間:2017/10/31

最近有媒體調查港、澳、中、台兩岸4地華人青年發現,大家都對「高房價」最為焦慮,其中台灣青年對未來最沒信心,僅8.6%對未來感到樂觀,顯示高房價問題是華人圈的共業。

根據研究調查資料顯示,台北市房屋新推個案價格在1960年代每坪只要2萬多元,如今卻要80多萬元,其中1990年前後是房價主要分水嶺,1987年每坪10萬多元,短短3年,到1990年卻漲了4倍,每坪40多萬元。顯示1990年之後進入社會的年輕購屋族相對不公平,努力工作一輩子,都很難像早期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擁有房屋。 
高房價除了產生年輕世代居住不正義的怨憤與恐慌外,更進一步造成是否要「先結婚或先買房」、「先養孩子或先買房子」以及「養兒防老還是要以房養老」的人生選擇,進而影響婚姻、少子與養老的國安困境。更別提高房價的資源排擠效果,造成許多家庭生活與居住品質的惡化。不但如此,也由於投資房地產成為賺錢工具,導致過多資源投入房地產業,不但排擠了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也造成過多的空屋閒置浪費,影響國家的經濟成長。 
從上述高房價所產生的年輕人世代不正義、婚姻少子養老國安困境、家庭生活居住品質惡化以及國家產業經濟成長影響等4層面來看,解決高房價應是政府責無旁貸必須面對首務。然而檢視當前政府政策,似乎並未針對高房價解決問題,令人困惑。究其原因,或許是政府擔心房價下跌所產80%自有房屋資產縮水的屋主抱怨,以及金融機構可能產生的房貸危機影響兩層面。 

 

減緩房產賺錢誘因

然前者有60%的一殼蝸牛因為自住,房價漲跌影響不大,反而因高房價產生無法換屋困境而不滿;而後者金融機構經過金管會的壓力測試檢查,均能容忍相當程度的資產縮水,房貸危機不應被誇大或綁架房價的合理下跌。當然,抗拒高房價的下跌最不可忽略背後原因是既得利益團體的政治壓力,這就需要執政者的利弊評估與政治選擇。
當前高房價的根源主要來自傳統「有土斯有財」價值觀的扭曲,大家將房產視為投資賺錢的工具,將其嚴重「商品化」的結果。如何讓人民有感,展現政府願意真正面對解決不合理高房價的問題,而且能夠避免房價急劇大幅下跌所產生的後遺症?
根本之道是應減緩房產投資賺錢的誘因,即所謂的「去商品化」政策,讓房產回歸居住使用的本質。具體作為是先明確區分房產的「自住」與「非自住」使用,然後明顯增加非自住(商品化)的持有成本(提高房屋稅和地價稅),以及購買成本(減少房貸成數和增加利率),如此減少房產商品化的囤積炒作誘因,逐漸打破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漸進引導房價的合理下滑,這樣不會對自住房屋產生任何影響,也不致對金融機構產生衝擊。 

 

 

年輕世代不急購屋

為減少政治衝擊,政府可先以目前界定僅佔2%的第4戶以上房屋作為非自住依據,未來再逐漸調整。當然在高房價漸進調整過程,年輕世代可以期待未來的房價將會逐漸合理化,目前不必急於購屋,透過政府積極改善當前的租屋市場,以租待買或只租不買,如此不但可以減少購屋需求,進一步促使不合理的房價下滑,同時又可以減緩購屋壓力的恐慌。期待政府面對不合理高房價的積極作為! 

政治大學地政系特聘教授 

原文網址:http://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71031/37830680/?utm_source=Line&utm_medium=MWeb_Share&utm_campaign=http%3A%2F%2Ftw.appledaily.com%2Fheadline%2Fdaily%2F20171031%2F37830680%2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碧玲代書經紀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