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微建築」 贏過中國千億設計,抱回國際建築大獎
精華簡文
花蓮「富里車站」獲得201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運輸及基礎建設項目首獎。 圖片來源:鍾雨恩提供
當建築物不再搶當環境中的主角,人們反而更懂它的好。花蓮富里車站、苗栗樹也民宿不標新立異、不硬佔空間,小車站、小度假屋與天地融為一體,讓他們分別獲得2017「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運輸及基礎建設項目銀獎(金獎從缺)和「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首獎。
花蓮富里車站:與人共好的暖心車站
「與其蓋一棟上億豪宅,只有4人使用,不如做一個只有千萬預算,卻有百人、千人使用的車站、圖書館,」在宜蘭常式建築師事務所裡,建築師夫妻檔張匡逸與張正瑜,描述著他們對公共建築的初心。
常式建築很小,員工加總不出10人。
也許是這樣的人文關懷,讓常式設計的花蓮「富里車站」,得以打敗同場競技的北京南站、鄭州機場、廈門高鐵站等動輒上百億、千億的超級大案,獲得201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兩岸四地建築設計大獎」運輸及基礎建設項目銀獎(金獎從缺),評審們認為,「縱使是最小的尺度,依然能看到設計的本心。」
花蓮富里車站,從候車室望向月台,通透設計也成一道風景。(常式建築設計提供)
張匡逸與張正瑜說,一開始到基地看時,即被車站周圍秀麗的山巒起伏吸引,「覺得建物本身應該愈低調愈好,花東縱谷已經非常漂亮,建物不需張牙舞爪,而需融入環境。」
他們也觀察到,車站的使用者多為老人與小孩,看著老人們拄著拐杖通過車站,張正瑜心裡燃起鬥志,「就算是再小的站,就算一天只有20人進出,還是應該被重視,但不只要完成,還要賦予他們一個新的地標,新的場所意義。」
花蓮富里車站站內中庭造景,讓往來旅客也有悠閒片刻。(常式建築設計提供)
為當地人而蓋
立基於宜蘭10年的常式建築,作品多為公共建築,從生活中微小的場域,例如龍潭湖、五峰旗景觀公廁、小學的風雨操場及車站等,一脈秉持他們對建築的理念,「在生活經驗裡找尋有意義的形式」,與在地性的實踐。
常式建築設計的宜蘭冬山圖書館。(劉國泰攝)
所謂的在地性,張正瑜解釋,是住在當地,了解當地人的行為,知道當地人需要什麼。建築師的角色,便是在這些基礎上,考慮到使用者行為,回到設計的本質,在有限的條件下,提出最好解方。
整修完成的富里車站,令富里人有了對家鄉門戶的情感。
常式建築夫妻檔張匡逸(左)與張正渝(右)與團隊攜手打造公共建築。(劉國泰攝)
「富里983」車站發起人之一、天賜糧源的負責人鍾雨恩,總在前往車站的途中,俯瞰著它,內心感到很幸運。「新的富里車站,不僅和地景完全融入與協調,也在地方留下連結性,是一棟很典雅的建築,」他說。
位居花蓮最南端的富里車站,自民國七○年間因應東部鐵路拓寬設立,30多年來始終維持不變,舊站已不符時代需求,此次成為交通部「花東鐵路效能提升計劃」的一部份,可望為城鄉轉型帶來契機。
「富里983」是當地十多位青年組成的團體,他們看到鄰近的台東池上,「有蔣勳、有金城武樹、有台灣好基金會」,希望集結力量,每年秋天籌辦「穀稻秋聲-富里山谷草地音樂節」,讓更多人看見富里的美好。
鍾雨恩說,富里是大米倉,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它,「富里值得來一萬次,即使是靜靜的一角也是美景。」
如果說富里車站是一棟從感性出發的建築,說著人與土地的故事,但在常式設計的作品裡,仍然不可或缺對在地性、氣候風土的「理性思考」。
例如,車站外牆「雙層皮」的設計。建物最外一層的黃花崗岩(別稱鏽石)與建物主結構之間,留設18公分的空氣層,能讓熱氣引流、隔熱,並兼具美觀。
黃花崗岩,白天時亮閃閃的外觀,有點像泰姬瑪哈陵的感覺;陰雨天,岩石吸水後會變成褐色,「這種會呼吸的材質,會與大地做變化,與大地更緊密的感覺,讓我感到充滿幸福,」張正瑜說。
從設計到完成歷時5年,常式建築以不張揚、與環境融為一體的設計,讓車站成為人來人往之外,一個交會、社交的友善場所,受到地方人士喜愛。
常式的另一個作品:宜蘭龍潭湖景觀公廁,在設計上拉高天花板與牆壁的空隙,引進自然光,讓空氣流通。(劉國泰攝)
苗栗樹也Villa:與環境共生的隱居樂園
「在這塊土地上,樹先到,人後到,所以我們要尊重它,」中午時分,樹也Villa的業主、久樘開發董事長陳梓旺一邊和《天下》記者吃著便當,一邊這樣說。
位於苗栗龍騰斷橋旁,樹也Villa像穿上一層大地的保護色,隱匿在山林之間。
從入口處高點,緊接一段近45度的斜陡坡向下,斷橋、溪流與樟樹林落在前方低點,沿途所見盡是錯落有致的樹林,幾乎不見人影。
3公頃的大片林地,樹也Villa只佔地五分之一,5年間也只蓋了四間度假小屋。
苗栗樹也Villa堅持讓建築回歸自然環境,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首獎。(劉國泰攝)
堅持不整地、順應坡形,保留原始地形、地貌的理想,讓他們在設計上遭遇許多挑戰。
負責此案的建築師蘇林立解釋,要實踐「地形最大化,房子最小化,」外,每間房的地勢、採光與景觀都不同,最後以「碎化空間」(拆解空間區塊)做法才解決;另外,考量房子要隱匿低調,顏色要素白,外牆選用有毛細孔的石材,能攀爬藤蔓植物,終有一天將成為真正的樹屋。
樹也Villa依地勢高低而建,房間也依照不同區塊設計,圖為從客房內門拾級而下的衛浴空間。(樹也提供)
這些在地表上小而不顯的謙讓,讓樹也Villa獲得今年「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首獎,也帶給經營團隊極大的鼓舞。
執行長李晉豪說,樹也Villa原本只是私人會館,一路受到苗栗縣政府輔導轉型做民宿,再受到許多貴人的協助與支持。
會代表台灣參賽報獎,是受到曾在營建署署長任內,修訂或新訂多項建築相關法規的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黃南淵啟發。他告訴李晉豪:「環境保育你做得很早,而且做得很完整,(建案)大小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態度要去完成。」
樹也Villa在2012年先以最佳施工品質拿下台灣「國家卓越建設獎」,再以3年記錄環境復育成果,並在今年代表台灣參賽。
一隻藍鵲的啟發
陳梓旺與李晉豪過去在紐西蘭生活十多年,發現紐西蘭人從不破壞環境,所以也無需復育,「是紐西蘭的生活環境啟發我們,」李晉豪表示,在他們心目中,只有「保護」環境這件事。
他聊起,大自然很奇妙,樹也Villa進駐時,房內都是蟲,人進來後,昆蟲逐漸變少,像是自動退讓給人類。
而當天空開始有大冠鷲飛過、藍鵲在樹梢停留,蝴蝶在樹葉間舞動,螢火蟲在夜晚的林間閃耀著光,李晉豪心裡清楚,這條復育之路走對了。
環境復育後,台灣藍鵲也回到這片土地。(樹也提供)
環境復育後,生物的多樣性一一出現,車行在路上可能碰見鹿,旅客甚至看過孔雀。
不只讓旅客待在屋內
但李晉豪的理想更為遠大。
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對樹也在環境保育上的努力表達肯定,讚賞其「做得很到位」,也推薦友人入住。她強調,台灣有四座由「國際慢城組織」認證的城鎮,苗栗就有南庄與三義。
樹也因應頂級旅客需求,早已推動客製化行程,也逐漸帶動當地觀光。
從當地小農蔬果、在地餐廳與藝廊,到著名的華陶窯、飛牛牧場與親訪藝術家工作室等,李晉豪表示,三義應該推廣體驗行銷,「我們經營的不只是樹也,而是整個三義地區的旅遊體驗,」他說。
樹也Villa的靈魂人物,久樘開發董事長陳梓旺(中)、經營團隊李晉豪(左)與陳美邑(右)。(劉國泰攝)
樹也的無心插柳,也成為它獲獎的關鍵。
李晉豪解釋,參賽不能只靠一棟美美的建築,他後來得知:是否和公部門合作、影響當地環境與周遭,也是評鑑的一環。
以樹也作為在地平台,與環境共好,與在地形成休閒旅遊產業鏈,三義,正邁向成為更有文化、氣質的山城小鎮。(責任編輯:王珉瑄)
看更多>>>奪得兩岸四地建築首獎,宜蘭常式建築做對什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