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6 14:10經濟日報 黃鵬䛥
  •  
     
  •  

消費者也許有注意到新聞,上個月底央行總裁於立院財政委員會表示交易量稍有回溫,房市「軟著陸」;而11月初各縣市政府地政局公佈10月份建物買賣移轉動數,官方數據顯示六都全數較上月下滑,月減5.8%~17.6%,六都合計10月交易量為一萬五千餘棟,月減11.8%、年減3.4%;再看到另一報導,四大房仲公司公佈的10月旗下門市交易量,卻是月增2%~27%,亦較去年同期增加一至二成。眾說紛紜,不免讓消費者對市況感到納悶,是否該買或賣?

專家表示,造成此特殊現象原因可能為統計範圍與時間之落差,因官方移轉棟數範圍包含新成屋、中古屋、及預售交屋,預售屋為一、二年前之交易但交屋後才會顯示在移轉棟數內;而房仲業者統計範圍絕大多為中古屋,且買賣流程從簽約到辦理登記過戶完成,通常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因此有時移轉棟數不能真實反應當時的交易量,只看單月數據並不客觀。若統計今年1~10月六都移轉棟數為十六萬五千戶左右,較去年同期成長13.4%,則較客觀。由此可見,短期數據僅供參考的成分居多。

再多看目前房市消息,在相近時間內觀點卻相互矛盾的新聞在所多有。在網路上搜尋「餘屋」的近期相關新聞,可以發現「建商清餘屋,先降價先贏」、「賣壓消失? 建商進軍賣壓重地」、「十大建商存貨攀升,賣壓高達三千億」、「不用去化餘屋,指標建商第四季推案上百億」等等看似相互矛盾的報導,其實此類新聞除了陳述事件,還有傳遞訊息與創造故事的功用,為的是讓讀者去聯想市場狀況好壞。就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長期研究的「敘事經濟學」在探討的,當一個「故事」在市場上被關注並被傳播後,會發酵成一種情緒,進而影響人們的投資行為。消費者必須理性思考,在這些新聞的背後,真正要傳遞的訊息為何。

 

 

經驗上,年底為房市旺季,目前加上銀行房貸政策鬆綁、新成屋建商與中古屋屋主間的「讓利」競爭持續上演,對有購屋需求者應為利多,業者仍看好年底交易量會提升。有購屋需求的消費者應理性謹慎,購屋為大事,應規劃好看屋、購屋的時程,並且衡量自身負擔能力與找到符合需求的物件,不要人云亦云,做好準備才是上上之策。

原文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2/28008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碧玲代書經紀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